来源:中国经营报

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 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心  第1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朱昌俊

  张朝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再迎来标志性一步。日前,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传来重磅消息: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。

  这意味着在制造业领域,中国对外资的准入将实现“零限制”。要厘清的一点是,在这一天到来之前,为减少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,中国已做了多年的探索和铺垫。如根据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(负面清单)(2021年版)》,中国制造业就已基本完全开放,仅保留“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”和“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、炒、炙、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”两项。此外,自2022年起,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也已清零。也就是说,“全面取消”并不是一步到位的,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大、试点再到全面推行的过程。

 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,它的完全对外开放,也容易引发一些担心。最常见的就是,这会不会给本国制造业体系造成冲击?应该说,这种担心在一定时期内不算杞人忧天。但也要看到,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,自身竞争力已有了很大提高,且已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,完全不必夸大全面放开可能带来的竞争冲击。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信心,另一方面,融入一个更大的竞争世界,本身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中高端转型所必须面对的挑战。一句话,我们的制造业已具备了与全球先进制造业企业“同场竞技”的能力,同时也还需要习惯在更大的开放环境中不断提升竞争力。

  众所周知,制造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,开放程度提升,虽然会带来一些竞争压力,但也同时意味着能有更多机会融入全球中高端产业链,并在对外开放中,获取更多的高端要素,典型如技术要素、管理要素、人才要素等,从而助力自身发展效率的提高。从长远来看,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,扩大制造业开放,是必须走的一步。这方面,其实已有不少的成功经验。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作为中国首个外资独资汽车工厂,之前在落户时也是一种不小的突破,同样伴随着争议,但由此带来的对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“鲇鱼效应”,已被实践所证明。

  从更大层面看,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,对于当前形势下扩大中国外资利用规模也有着积极作用。应该看到,受疫情、全球地缘政治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,全球外商投资规模近年来出现了明显收缩。如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,2020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大幅下降34.7%。而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,2023年前8个月,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71.7亿元,同比下降5.1%,是该项数据三年来首次下降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开放,对于“稳外资”,无疑是直接的助力。事实上,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》,提出了6方面24条“稳外资”政策措施。在此基础上,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,可谓释放了更强烈的“稳外资”信号。

  压缩外资准入限制,开辟更多的外资投资空间,也是适应中国发展国情变化的与时俱进之举。要知道,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,外资在中国的布局领域已经非常多元,同时中国劳动力红利逐渐走向式微,在这种情况下,再仅仅依靠过去的低成本劳动力来吸引外资,或是在现有领域扩大外资投入,空间已越来越小。那么,开辟新的外资投资空间,就必须更多地从制度型开放上挖掘潜力,进一步压缩外资进入中国的制度限制。这也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内在要求。

  此外,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,也将为推进其他领域的更大开放探索和积累更多的经验。商务部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利用外资发展规划》就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将在法律、运输、金融、信息传输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,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。而在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方面,规划提出,要持续推进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农业扩大开放,逐步放宽外商投资股比限制,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。现在,外资在制造业领域的准入限制率先全面取消,也被看作对服务业、农业等领域扩大开放的一种探路。

  在当前的全球政经背景下,中国制造业开放的扩大,也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。它表明中国继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,以实际行动让国际社会看到了“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”的诚意。同时,持续压缩外资准入限制,也给国内民营经济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。比如,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背后所涉及的产权保护水平、公平竞争机制等的提升和完善,亦将惠及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。同时,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,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、强化国际合作上,也能获得更多的机遇。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稳步扩大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。可以说,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,就是兑现这一承诺的具体实践之一。迈好这一步,相信中国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将走得更远、更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