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黄思瑜

上交所紧盯异常交易 三年发出2800封工作函  第1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[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,近三年,上交所紧盯异常交易发出各类工作函2800余封;严打违规减持,发出公开谴责19份,通报批评46份;对“蹭热点”“炒概念”等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,并紧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是否规范,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。 ]

  [ 强监管财务,近三年沪市主板平均每年发出年报审核函件近200份,重点审核的公司占比从50%左右提高到接近76%。 ]

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“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”,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更进一步要求。

  2020年10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。2020年11月,上交所发布《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》。

 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,近三年,上交所紧盯异常交易发出各类工作函2800余封;严打违规减持,发出公开谴责19份,通报批评46份;对“蹭热点”“炒概念”等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,并紧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是否规范,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。

  同时,针对资金占用、违规担保、股份质押等突出问题,2021年以来,沪市累计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违规担保1068亿元,141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解除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622亿元;强监管财务,近三年沪市主板平均每年发出年报审核函件近200份,重点审核的公司占比从50%左右提高到接近76%。

  除了强监管之外,交易所也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工具“做优做强”。2021年以来,150家沪市公司披露重组159单,合计金额5561亿元;沪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1079家次,科创板公司中,超六成推出过股权激励,其中九成公司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。

  违规减持、异常交易等遭强监管

  2020年10月,国务院发布《意见》,明确提出,强化持续监管,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和发展环境,使上市公司运作规范性明显提升,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改善,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质量显著提高。

  为贯彻落实好《意见》和***工作部署,2020年11月份,上交所发布了《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》,明确了交易所开展工作的具体时间表、路线图。

  “三年来,围绕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、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,上交所积极发挥一线监管功能,强化监管及时发现、及时制止、及时惩处功能,综合事中监管、事后问责多维度手段,从严整治市场乱象,抑制资金脱实就虚,引导公司专注主业。”上交所相关负责人称。

  在日常监管中,上交所近三年发出各类工作函2800余封。一方面,聚焦异常现金资产交易,严防关联方利用资产交易不当套取上市公司利益。另一方面,通过问询,重点加强对“三高”、盲目跨界、规避重组上市、利益输送类并购监管,以防止借助资本市场无序扩张和违法违规“造富”。

  大股东、董监高及特定股东等的减持行为往往是投资者价值判断的重要信号。对此,违规减持尤其是绕道减持、恶意减持等违规行为成为上交所监管的一大重点,近三年共发出公开谴责19份,通报批评46份。

  比如,之前东方时尚、我乐家居等公司控股股东存在违规减持行为,交易所对有关责任方进行了纪律处分,并督促股东尽早回购减持股份;此外,针对上市公司股东借道转融通违规减持行为,交易所修订发布自律监管指南,将相关情形全部纳入规制范畴。

  “蹭热点”“炒概念”刻意引导市场对公司信息披露误读,也成为市场和交易所的一大关注点。

  三年来,上交所对这类违规行为持高压态势,同时就信息披露不准确、不全面予以公司及董秘通报批评。比如,康惠制药也通过e互动回复蹭上“减肥药”概念,公司股价直接封单涨停,在监管督促下公司澄清其不具备相关药品中间体的生产能力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也收到证监局的警示。

  募集资金投向一定程度代表了上市公司发展方向,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,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重大。针对部分公司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,如频繁变更募投项目、未单独使用专户核算、资金占用、购买非保本类理财等,交易所予以严厉打击,重点关注募集资金使用情况、项目达产水平,严限多元化和非主业投资,严格募集资金使用及管理过程中的审议披露要求等。

  监管高压,着力“清欠解保”

  资金占用、违规担保、股份质押等问题也曾一度被市场广泛诟病。

  “三年来,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,协同地方、主管机构等打出一套深挖线索、限期整改、政策咨询、从严惩处的组合拳,近三年共发出通报批评78份,公开谴责39份。”上述负责人称。

  据了解,2021年以来,沪市累计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违规担保1068亿元,141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解除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622亿元,沪市公司尚未解决的违规占用、担保余额大幅下降。

  以海航控股为例,在多方推动下,该公司通过引入重整投资人,以债务转移、债权债务相抵的方式解决了资金占用约380亿元,以关联方清偿、股票清偿等方式解决了违规担保合计约396亿元。

  同样的,曾经备受关注的股票质押风险近年来也有所收敛。从沪市数据看,沪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比例超过80%的公司家数已由峰值下降超八成,待偿还金额压降近四成。

  对于资本市场深恶痛绝的财务,上交所将挖掘财务等违规线索,作为其信息披露监管的一大核心要务。以市场最为关注的年报审核为例,近三年来,沪市主板平均每年发出年报审核函件近200份,重点审核的公司占比从50%左右提高到接近76%。

  “一旦审核发现的线索和疑点,第一时间移送上报,统筹启动下一步核查工作。”上述负责人称,针对财务违规行为坐实的企业,近三年上交所共发出公开谴责17份,通报批评16份。近年来很多被立案调查的公司,交易所前期都有关注和问询。

  加速出清“空壳企业”“害群之马”

  退市是长期困扰资本市场的大事难事。为解决这一资本市场顽疾,2020年中央深改委作出决策部署,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。

  改革以来,沪市已有40家左右公司遭强制退市,一批“空壳企业”“害群之马”集中出清。

  其中,财务类退市是最主要的强制退市类型。在“营业收入+利润”的组合类指标下,曾经的“不死鸟”无处遁形。2021年以来,沪市财务类退市公司达26家。*ST富控、*ST秋林、*ST工新等一批“故事多多”的公司,也得以集中出清。

  重大违法退市方面,欺诈发行、财务的*ST紫晶、*ST泽达,不仅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,其控股股东、董事长等“首恶”也被公开认定终身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顶格处理。相应的投资者保障措施加速落地,*ST紫晶先行赔付的10.86亿元已给到投资者,*ST泽达特别代表人诉讼正在推进过程中。

  面值类退市也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。过去三年,十余家公司面值退市,仅2023年就有8家公司面值退市。

 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,2023年,上交所进一步前移监管关口,通过约谈、问询、现场检查等监管方式,让退市公司在年报披露前明确了退市预期,为投资者做出理性的选择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参考。